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不是勤奋程度,而是思维模式。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
以下这7种顶级思维,养成之后,你离成事就不远了。
1、沟通的顶级思维:讲故事
在建安二十二年之际,曹操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关于继承人的确立,他广开言路,先后向荀攸、杨修、陈群等重臣征询意见。然而,这些智者的回应,或过于冗长繁复,堆砌着种种哲理;或显露出明显的个人立场与目的,难以让曹操完全信服。
于是,曹操转而向贾诩求教,希望从这位深谙世事的老臣那里得到不一样的见解。贾诩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巧妙地以史为鉴,提及了袁绍与刘表的往事。他缓缓道来,袁绍因偏爱第三子袁尚,引发了长子袁谭的强烈不满,最终家族内部纷争不断,给了曹操可乘之机,轻易瓦解了袁氏势力。接着,他又讲述了刘表选择幼子刘琮为继承人的决定,导致长子刘琦被迫流亡江夏,自立门户。而当曹操大军压境时,刘琮在权臣蔡瑁等人的影响下,未战而降,荆州易主。
贾诩的叙述戛然而止,却已足够让曹操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他明白,贾诩是在以这两个历史教训,委婉地提醒他避免重蹈覆辙,不可因偏爱而弃长立幼,以免家族内部纷争,削弱自身实力。
深受启发的曹操,很快便做出了决定,正式册立长子曹丕为世子,稳固了曹家的未来。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曹操的英明决断,也再次印证了鬼谷子那句至理名言:“说者听,必合于情。”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共鸣往往比冰冷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心。即便是再为正确无误的建议,若缺乏情感的纽带,也难以被真正接受。因此,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往往能够超越千言万语,直击人心,成为沟通中最有力的武器。
2、赚钱的顶级思维:利他
在深入研读稻盛和夫的著作《干法》时,我邂逅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73年的日本,那是一个经济动荡、企业普遍面临裁员的艰难时期。京瓷公司,作为众多受影响的企业之一,其订单量骤降至原先的十分之一,前景堪忧。然而,在这风雨飘摇之际,稻盛和夫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智慧与人文关怀,他毅然决定不裁减任何一名员工。
面对困境,稻盛和夫采取了独特的应对策略:他让部分员工继续维持日常运营,而剩余的员工则被安排进行学习提升或参与公司的日常维护工作,尽管工作量减少,但每位员工的薪资却丝毫未减。这一举措深深触动了每一位京瓷人的心,他们满怀感激之情,纷纷自发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最终携手帮助公司度过了难关。
这一经历,正是稻盛和夫所倡导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与商业世界中,最宝贵的价值观莫过于利他之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你所给予他人的帮助与善意,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回馈于你。
正如那句深刻的话语所言:“你为他人打的伞,来日都会化作为你遮雨的屋檐;你为他人留的后路,最后也会变成你的康庄大道。”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里,自私自利与斤斤计较只会让人孤立无援,而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往往源自于我们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与关怀。因此,我们可以说,极致的利他,实则是最高明的利己之道。
3、解决事情的顶级思维:上游思维
著名作家丹·希思引入了一个深刻的理念——“上游思维”,它倡导在面对难题时,不应急于表面应对,而应逆流而上,追溯问题的根源,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根除困扰。这一理念在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早年经历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在杜威的求学时光里,教室里蚊虫肆虐,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面对这一难题,老师号召大家准备工具进行灭蚊。次日,同学们纷纷携带了诸如蚊拍、捕蚊网、杀虫剂等各类工具,而杜威却独树一帜,携带了一把镰刀。此举引来同学们的嘲笑,但随后,当众人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遏制蚊虫时,杜威却在窗外的草丛中挥舞镰刀,随着杂草的倒下,成群结队的蚊子腾空飞散,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麦肯锡图表思考法》中的一则重要原则——“避免打地鼠式的工作方式”。它警示我们,解决问题若仅停留于表面,如同游戏般哪里出现就打击哪里,那么问题将如地鼠般层出不穷,难以根除。真正的高手,懂得从问题的本质入手,改变思维模式,以全局视角审视问题,精准定位其关键节点,从而实现一击中的,彻底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说,面对挑战,普通人或许只着眼于改变现状,优秀者则致力于寻找并改变问题的根源,而顶尖高手则通过改变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远见。
4、社交的顶级思维:互相利用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曾精辟地指出,世间最为紧密且持久的关系,莫过于泥土与树苗之间的相依相存。树苗扎根于泥土之中,汲取其养分,茁壮成长,终成参天大树;而泥土亦不吝啬地接纳并转化落叶的滋养,日益丰饶。这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恰似良好社交关系的真实写照。
让我分享一桩往事作为例证。时间回溯至1970年,年轻的乔布斯通过同学的引荐,有幸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发明家沃兹。彼时,沃兹虽已打造出苹果一号电脑这一杰作,却苦于推广无门,四处碰壁。唯有乔布斯敏锐地洞察到其背后的商机,毫不犹豫地运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助力沃兹将这一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命运的轮盘继续转动,当乔布斯在雅达利公司面临紧急任务,需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一款新产品时,沃兹挺身而出,以其卓越的编程技艺,助乔布斯顺利过关。这段佳话,深刻诠释了社交互动的本质——一场基于能力匹配的互利共赢。
在社交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你若能在他人风雨飘摇时伸出援手,自然也能在自己需要时收获他人的鼎力支持。世间或许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但恒久不变的是对价值的追求与交换。
因此,一段关系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稳固的“价值闭环”。当你不断提升自我,拥有足够吸引他人的价值时,就如同拥有了强大的磁场,自然而然地吸引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共同探索更加辽阔的人生旅途。
5、成长的顶级思维:复盘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箴言深刻而警醒:“在生命的广阔画卷中,除去沉睡的光阴,我们所拥有的清醒时光不过万余日。可悲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将同一日复制粘贴了万次有余。”此言非虚,它直指那些缺乏自我审视与成长之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如同被时间驱动的机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重复中消磨了生命的色彩。
财经巨擘豪威尔先生的习惯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坚持每周之末,于夜深人静之时,细细梳理一周的得失,自我设问:“我这一周有何成就?哪些决策是明智的?还有哪些领域可以精益求精?”这样的复盘,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布局与筹划。
人生旅途,难免遭遇坎坷与挑战,能从跌倒中迅速站起者,已属勇者;而能够在每一次挫败后,不仅站起,更能回首反思,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者,方为智者中的佼佼者。正如古语所云:“愚者徒增磨难,智者则寻求解决之道。”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将“从经验中学习,从失败中成长”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不妨在每日就寝之前,暂时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用短短十五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一天进行复盘。这样的习惯,能够促使我们将日常的经历转化为宝贵的阅历,将曾经的失误转化为前行的垫脚石,从而让我们的道路更加平坦,余生尽是坦途。
6、工作的顶级思维:老板心态
作家刘同初出茅庐时,踏入了一家电视台的大门,与他并肩踏入职场的毕业生多达近十人。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起点,刘同展现出了非凡的勤勉与热情,每日奔波于拍摄现场与策划案之间,加班至深夜成了家常便饭,他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了常规的15小时界限。
然而,环顾四周,他惊讶地发现,同事们似乎都找到了各自的“小确幸”,以各种方式“悠哉游哉”,每日投入工作的时间甚至不足六小时。这种鲜明对比让刘同心生不忿,他不禁向友人倾诉:“为何我们领着相同的薪水,我却要承担如此重负?”
友人的一席话,如同春风化雨,拂去了他心中的迷雾:“你错了,孩子。在职场上,任务总量是有限的,你们之间其实是在隐形的竞赛。你承担得越多,实际上是在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锻炼机会,积累的经验与成长也将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主动抓住了别人放弃的机遇。”
这番话如同晨钟暮鼓,让刘同恍然大悟。自此,他摒弃了心中的不平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岁月流转,当那些曾经的同事仍在原地踏步时,刘同已凭借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表现,一步步攀升至公司副总裁的高位。
经济学家薛兆丰先生的至理名言,更是为无数职场人点亮了心灯:“每一刻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它提醒我们,工作的价值远不止于那份微薄的薪水,更在于它赋予我们成长与蜕变的舞台。若我们将自己局限于为雇主打工的思维框架中,无疑会错失自我提升的宝贵机会。相反,若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工作,即便最终未能成为真正的老板,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能力、视野与格局,也将让我们的人生发生质的飞跃。
7、努力的顶级思维:长期主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群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一类人秉持着短线思维,他们的视野局限于眼前,渴望迅速达成目标,往往梦想着通过捷径一步登天。他们时常仰望他人的辉煌成就,内心充斥着对快速升职加薪、瞬间蜕变为佼佼者的渴望,却忽视了成功背后那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以及自我不断雕琢的重要性。
反观另一群人,他们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深邃长远的眼光。他们甘愿承受辛劳,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选择了一条看似漫长却充满希望的道路。《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便是这样一位典范。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前,他仅是一名平凡的外卖员,生活平凡无奇。然而,他心怀对诗词的热爱,利用送餐的间隙,孜孜不倦地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对同事们的嬉笑嘲讽置若罔闻。仅2014年一年,他便背诵了惊人的805首唐诗宋词。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击败了来自北大的硕士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长期主义者深知,成功从非一蹴而就,他们乐于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罗振宇先生曾深刻指出:“无论个体的能量大小,只要将目光投向长远的未来,通过长期主义的坚持,我们都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历史与现实无数次证明,那些能够笑到最后、成就非凡的人,无一不是长期主义的忠实信徒。
此外,哲学家尼采的警世恒言提醒我们:“拒绝蜕变的蛇终将走向灭亡,人类亦不例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自我更新,勇于求变,方能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而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正是实现自我迭代、拥抱变化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姿态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