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网络
一、BOM 是什么
BOM,简单来说就是物料清单,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产品究竟由哪些物料组成。在 BOM 的架构里,产品被称为父项物料,而构成产品的各个部件则是子项物料。产品形态多样,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半成品,甚至是虚拟件。
二、谁来制定 BOM
在管理规范的公司,通常由 IE 工程师负责制定 BOM,或者安排专门的研发文员来编写。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配备这类专业人员,有的会让生产部接手制定工作,再由老板亲自审核。不管怎样,BOM 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是物控的根基和依据,同时在财务成本核算、监控生产领料合理性以及损耗分析报表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旦公司规模扩大,物料管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此时有必要招聘专业的 IE 工程师来负责 BOM 管理、标准工时制定以及物料资料管理等事务。
三、BOM 的结构
一般来说,BOM 呈现出树状结构。只有少数工艺简单的公司,其 BOM 结构可能仅有一层,但大多数情况下,BOM 都是多层结构。
四、工序和工艺
工艺是指将原料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的整套方法,而工序则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加工动作。一个完整的工艺由多个工序构成。完成一个工艺后,就能得到成品或半成品;而工序结束后,产品会交付给下一个工序继续加工,直至整个工艺流程完成,形成最终的产成品或半成品。
五、半成品 / 虚拟件的选择和认定以及设置
半成品的认定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即是否能独立下达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完工后是否进行入库管理,以及后续领用是否需要办理出库手续。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将其定义为半成品。
虚拟件则不同,它是指在现场组装或完成某个工序后,直接被下一个工序领用,无需经过入库和出库管理,也不会独立下达生产计划。设置虚拟件主要是为了体现 BOM 的层级关系。在系统设置中,虚拟件可以设置为跳层。
六、关于不发料的物料
有些物料虽是产品的一部分,但因没有库存或用量过小,可设置为不发料。例如,自来水没有库存;色素香精类、胶水、锡线等用量很小,在 BOM 中虽体现为产品组成部分,但设置为不发料。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确保后续领料记录不会因用量太小导致金额显示为 0,避免因系统不支持 0 金额业务记录生成凭证而使整张单无法生成凭证;
二是避免物控难题,像用量小的物料按需求发料会导致频繁分割和称量问题。这些用量小的物料可以通过其他出库方式,作为公共物料进行分摊,毕竟其金额很小,对整体影响不大。许多公司事无巨细地管理这些物料,其实是在浪费管理资源。
七、规格和单位
在 BOM 中,产品的规格以及单位应选用出售或被下一道工艺领用的最小单位。而子项物料的规格和单位则应选用基本单位。
八、分子和分母
分母代表这个 BOM 对应的产品产量。通常情况下,BOM 是以产品的最小单位为基准,但有时也会出现为一批产品制定 BOM 的情况。分子则表示对应分母数量的产品所需投入的原料数量。
九、BOM 中子项物料的标准用量和损耗设置
一般物料的数量测定相对容易,但有些特殊物料就比较棘手。比如在食品行业,蛋糕胚切割成圆形部件时,一盘长方形的蛋糕胚因切割尺寸不同会产生不同损耗率。而且余下的边角料大小不一,可能存在再次利用或不利用的情况。
在录入 BOM 时,标准用量处应输入蛋糕使用的数量,切割剩下的边角料设为固定损耗,同时增加变动损耗。例如,一盘 1550 克的蛋糕胚切割成 6 寸圆形部件,只能切出 9 个 110 克 / 个的圆形部件,一个蛋糕用 3 个圆形部件。那么该产品对蛋糕胚的需求为:标准用量 330 克,固定损耗 =(1550 - 1109)/9×3 = 186.7 克,变动损耗可根据管理方式选择设置为 0 或其他数值。
若系统不支持固定损耗设置,就把固定损耗与标准用量合并,汇总到标准用量中。对于边角料较大且不确定是否能被利用的情况,建议将其作为固定损耗录入 BOM。如果其他产品利用了这些边角料,导致正常领用的物料低于应发物料,可采取两种处理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按应发数量领料,利用其他产品边角料导致物料盘盈时,车间进行日常盘盈处理。为鼓励车间积极利用边角料和退料到仓库,可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
第二种办法是按实际需求领用原料,这样会出现实发数量小于应发的情况。此时要配套设置,取消完工入库产品不得小于最小领料套数的限制,或者在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允许超入库的比例,同时允许手工关闭工单。相比之下,第一种办法更友好,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并且对一线员工有利益驱动。
十、倒冲物料设置
在制作 BOM 时,若将某个物料设置为倒冲领料方式,那么平时领料时不会留下领料记录,只有在完工入库单审核后,系统才会根据 BOM 自动生成该物料的生产领料单。
倒冲物料一般适用于以下两类情况:一是不易分割的物料,如丝带、薄膜、胶带以及密封性要求高的物料等,严格按照物控方式发料需要分割,极为不便;二是价值低、管理价值不高的物料,像螺丝、钉子等。设置为倒冲物料后,通常会根据生产需要,通过调拨方式将其调拨到车间仓或线边仓,生产人员可随用随拿,不受物控程序约束。
十一、BOM 不准的来源及应对措施
BOM 出现不准确的情况,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研发提供的数据不准,主要表现为研发人员不熟悉物料编码,选错物料,用量错误,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物料,仅凭个人经验去计量数量。
- 录 BOM 的人员不小心出错。
- 未经过试产矫正。研发给出的 BOM 往往是实验室数据,与实际生产存在较大误差,食品行业尤为明显,需要在试产后矫正一次,大规模生产后再做最后一次矫正。
应对措施如下:
A、成本会计介入核实,特别是对特殊物料,对研发用量不恰当的地方进行矫正。
B、实施物控,按照 BOM 发料。如果 BOM 有误,物控过程中会因物料或数量错误被发现;若没有物控,BOM 错误导致的领料错误,生产部可能不会反馈。
C、成立专项沟通群,一旦一线发现 BOM 问题并反馈,成本会计要第一时间介入解决或督促解决,持续几个月后,BOM 流程就能完全理顺。
十二、案例分析
一位朋友提供了他们公司的案例:这是一家食品公司,主要加工各种卤制产品,一锅卤水可使用多次,但次数不固定。第一锅卤水配料最多,之后每煮一次产品,就要往卤水里添加配料。
对于这个案例,我有以下想法:
- 产品的 BOM 仅体现食品和包装物,例如卤蛋的 BOM 中包含鸡蛋多少克 / 多少个、包装物多少个,而不包含卤料。
- 卤料的处理方式是,由于一锅卤料只用于蒸煮一种产品,可分产品线,先依据历史数据求出平均值,将其作为定额卤料成本进行结转。比如 A 产品线,本月生产卤蛋 500 批次,每批次 200KG,总生产量为 1 万 KG。假设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定额结转卤料成本为 500 元 / 次,累计 500 次的定额结转成本为 25 万。若本月实际卤料费用累计 30 万,那么月底成本核算时可按 1.2 的分配率增加定额费用,即每批次 600 元。之后每年调整一次定额,假设今年结束,实际卤水费用为 550 元 / 批次,那么次年就以 550 元 / 批次作为定额结转标准。
在生产分析管控方面,要统计每锅卤水的使用次数以及最终报废原因,积累数据,为后续的分析管控提供基础。针对分析出的原因加以解决,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悬赏征集办法,并设定正激励考核指标,鼓励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仔细认真地工作。
大家对这个案例以及 BOM 相关内容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如果有好的想法,欢迎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