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技术 - 李刚

2022-06-20 行业: 交通运输 查看(2501)

今天采访的这位技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技师,他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的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起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现在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一些技术上的空白。他还曾经接受过习主席的接见。他,就是李刚,一位获得了10项专利的高级技师,是“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之一。

李刚,男,生于1973年,1993年进入中国中铁工作,现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特级技师。

子承父业,逐渐爱上

让记者意外的是,李刚当初进入铁路行业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1973年,李刚出生于四川,父母都是铁路工人,正是因为父母的工作性质,李刚从小就跟随父母东奔西跑。因为修建衡广复线,李刚随着父母迁到了广东坪石镇,李刚的小学阶段是在广州读的,而到了1987年,又因为修建京广复线,李刚随着父母迁到了河南新乡,开始了中学生涯。1990年,他考上了电机专业。3年后,李刚毕业了。

一心希望儿子继承自己衣钵的父母要求他进入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修配厂。“刚毕业不想来这个单位,但父母是这个单位的,非要我来的,他们干了一辈子铁路,也希望我干。”

虽然刚开始进得有点不情愿,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李刚还是在厂里踏踏实实干了三年。这份工作并不像其他技师那样辛苦,反而相对轻松。“当时待在厂里工作量小。”面对这份安逸的工作,年轻上进的李刚反而焦虑了起来。但是事业的转机很快出现——1995年,单位派他去南昆铁路现场打隧道,维修挖掘设备。这给了他进入一线工作的机会。

到了1997年,单位引进了一批德国设备,用于西安的秦岭隧道。这让李刚非常兴奋,因为他想接触新鲜的技术和设备。就这样,1998年他正式开始和德国人接触,一起安装设备。

但是现实也很快泼了他一盆冷水——德国人根本不让他看这些设备的全貌。“当时感受很深,德国人不让看,只能给他们提工具,打下手。”

就这样,李刚萌生出了自己研究如何安装调试设备的想法。也正是这样的契机,让李刚开始爱上了这份工作,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之后,热爱就一发不可收拾。

从模仿到超越

有了研究出中国人自己的安装调试设备的想法,加上对工作的无限热情,李刚很快踏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1999年,李刚回到新乡工作,从事盾构研发制造。

2007年,李刚带着他的团队参与了第一台模拟实验——水泥实验平台,也叫863计划。

不过这份成功也来之不易,当中的困难曲折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虽然不再是简单执行指令的“工具人”,但是外籍团队仍然不愿意透露核心技术,甚至会故意动手脚把他们往错误的路上引导。“第一台做到中间,发现图纸出问题了。图纸里面有些方面是借鉴外国专家的,但是他们做了些手脚,故意做错。发现了之后,我们就只好从头到尾专门再理一遍,因为下面的作业线实在太多了,所以那一星期除了这事什么都没干。当时是集中控制,一个主控室线有上万根,复查也检测不出来,工作量太大了,线太多了,出了问题很难解决。当时我们干的很仔细很辛苦,然后进行调试,结果一次调试就成功,非常欣慰。”

不过虽然第一台做出来了,但是由于那时国内的研发实力悬殊,市面上对于国产有着本能的不自信和不信任,李刚和单位没敢说这是他们自己研发的,而是说是中外联合研发。但这也深深刺激了李刚——本来应该骄傲的国产自主研发的设备,居然要说成是联合研发才能让他人信服。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自主研发的想法。

此后,他做出了更多的自主设备,申请了10项专利。“实现零的突破才能领先,才能走得更远。当时我们的接线盒很多,很容易出错,后来我就想办法改进,进行模块化、标准化设备改装,变成一正二副。将设备做成标准化设备,让工人作业轻松,这也算是专利,是我开发的。2014年常规城市地铁那种,结构单一,技术难度相对比较低。2015年造第一台泥水盾构,这个是要到江底和海底去用的,大概80多米长,是个庞然大物。里面有一个关键零部件叫泥水传感器,这个我们是打算买国外的,结果那家外国厂家是竞争对手,不卖了。研究院找我问怎么办?我说自己干,我们自己做。我们每天晚上做实验,精度要求高达1mm,因为设备要在泥水里浸泡工作,密闭性还要好。经过无数次试验,我们用了接近1个多月快2个月把这个难题给攻破了,申请了专利。目前这么多年,我这里有10多项专利都是自己开发的。”

除了研发设备以外,李刚还要解决电气系统的各种疑难杂症。要知道,盾构机被喻为工程机械之王,它的电气系统复杂性可想而知,一台机器有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这上千根电缆、数万个节点就像是设备的“血管”,李刚则是打通这些“血管”的“主治医师”,“每天在车间,我至少要接上万根电线头,每一根都确保无误,才能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

李刚为公司、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被人看在眼里,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他所在的公司,而李刚作为工人代表被习主席亲自接见。

对未来的计划与对后辈的建议

现在的李刚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他的初心始终没变: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改善生产、改善设备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李刚主要工作是做研发。“现在主要是做研发了,当时习总书记的三个转变:掌握核心技术,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发挥科技创新对核心技术的引领作用。”

未来,李刚希望在设备的智能化上多下功夫,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智能化程度,要掌握核心技术,去掉卡脖子的工序。像国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第二是希望将精力放在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进行深化思考。

第三是对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他对年轻后辈的建议是:做事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才会越做越好;做人要有奉献精神,不能自私自利。

尾声

李刚当初进入父辈的行业,或许是出于无奈,但是现在的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迷茫又有点叛逆的小伙子了,而是一个有目标、有行动力的技术专家。这也足以证明:当迷茫、困惑的时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适应。而李刚对于工作的热爱,则来自于一份对公司、对行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这样的驱动力,能让他无论多困难都能坚持下去。兴趣只是一时的,但是责任和使命感却是长久的,这也是李刚师傅给我们的不同于他人的启示吧。

高振山:灵活应变很重要

高振山,男,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装主管,市级高技能工人,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系统解决方案

  • 百仕瑞制造

    制造业管理专家(内训+咨询)

    从一线主管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制造业岗位建模及学习体系搭建,专注于制造型企业人才培养与绩效提升个性化解决方案。

  • 睿选优课

    企业一站式培训平台(公开课)

    “9大模块,3大层级”,行业+职位全覆盖,理论+实战全囊括,让老板省心、员工称心的学习平台。

  • 瑞制咨询

    精益企业系统方案供应商(深度咨询)

    转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本土化”兼具“国际化”的可实施咨询思路和解决方案,注重项目失效、财务收益和人才培养。

  • 睿邻

    领导力品牌(内训)

    帮助学员胜任岗位要求并不断挖掘个人成长潜力,专注自主课程版权和定制化项目的新锐领导力品牌。

留言

我猜您现在可能存在如下疑问:

你们能做什么?需要多少钱?需要多久?

我需要做什么?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售后服务怎么样?

联系吧
电话:400-921-0939
如遇占线或暂未接听请拨:1822103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