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工匠人物图鉴》系列,我们采访了许多技师,他们大多毕业于技术院校,一毕业便进入工厂、电厂工作,在岗位上一做就是几十年。但今天我们要采访的这位有点特别,作为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大学生,他却对做技术情有独钟。“弃文从‘工’”的他以多年坚守和超高领悟力成长为工匠技师,并在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他便是延锋汽车饰件的高级技师杨晋鸿。
杨晋鸿,男,1955年生,198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曾任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钳工、培训师。
天之骄子,“半路出家”做技师
杨晋鸿决心转行做钳工的时候,周边的人都完全无法理解,觉得他要么“脑子瓦特了”,要么是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被“下放”了。
不怪身边的人不理解。1955年出生的杨晋鸿是恢复高考后的最早几批大学生,1980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即使在今天,华东师范大学也是家长眼中的“985”、“香饽饽”。1984年毕业后,杨晋鸿被分配做行政工作,写报告、坐办公室,工资待遇还很好。按照这样的进展,杨晋鸿就一直在管理层做下去,大学生有干部编制,以后也许还会踏上仕途。
但是杨晋鸿却偏偏不按照剧本来。性格务实、对产品设计情有独钟的他,厌倦了办公室里的工作,想到自己对模具设计有兴趣,便转行成了车间里的钳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个时候压力很大的,大家以为你是犯什么错误了,才被下放做工人。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被别人所左右,有自己的情怀,不在于钱有多少。”
就这样,学中文的杨晋鸿从零开始学起,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业余时间在上海劳动局第三技术学校学习,一直坚持了十几年。女儿出生后,杨晋鸿也不停下学习的脚步,有时候甚至带着女儿一起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开始杨晋鸿便开始崭露头角,并且慢慢做到了培训岗位,拥有了两项专利。
最初转行的时候,也许很多人都不看好杨晋鸿,但这位“半路出家”做技师的大学生,却用心坚持,守护情怀和理想,并闯出一片天。于2013年获得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上海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赞助,但他却拿了国家的资助金,在武汉当地培训机构的协助下,为延锋武汉公司的徒弟们办了一个高级钳工技术培训班,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后备人员。
自创“心法”,自学成才
作为拥有本科学习经历的杨晋鸿,在工作中的章法也“别具一格”。不同于许多技师是靠实践、经验提升技术与工作方法,却在论文和理论上有所欠缺;杨晋鸿是标准的“学院派”,理论指导实际:他将大学时期学习的哲学和逻辑性应用于实际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在大学学的哲学和逻辑学的思维方式,世界观我认为是很重要的。黑格尔逻辑学,对工作很有用。”
虽然学院派,但他并不死板——给徒弟讲哲学、传授经验,他经常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变化的情况,“不能死板地看上次怎么做,我经常给下面的徒弟讲哲学课,处理问题不能很死板,很机械。”
将哲学和逻辑学应用于实际操作,这是杨晋鸿独创的“心法”。除了这个独特的方法,杨晋鸿对研究的领域也有独到的眼光:退休前,他一直在研究阴模。“这个技术是一家日本公司发明的。我们公司从06年开始采购他们的阴模,一副阴模要好几百万,有专利。维修都得是日本派人来的。材料很薄,如果不小心就会弄坏,让日本专家来修,一天就要几万人民币,从日本公司出来就开始计算工时,成本很高不说,还经常排不开时间,要等很久来能来修,很耽误生产。”
为了给公司降低成本,杨晋鸿又开始了自学之路——他通过自己的人脉找到一家皮纹供应商给大家培训,虽然培训价格高昂,但为了被“授之以渔”,杨晋鸿也咬牙上了。培训结束后,他还带着自己的徒弟一起练习。
爱学习、爱动脑,用自己的一套独创学习方法,中途改行也能做到风生水起,这,就是杨晋鸿成为工匠技师的独门秘籍。
一份情怀,半生坚守
“去年11月30号刚刚退休。之前延锋返聘了我4年,今年大环境的问题,没有继续返聘了。”刚退休的杨晋鸿有点遗憾,但是面对汽车行业的缩减,他对公司的决定表示理解。
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杨晋鸿在延锋奉献了半生,而这都源自于他最初想“多学点东西”、“喜欢做模具设计”的情怀。从钳工到带团队、做培训,他为公司做出了许多贡献、也付出了汗水和青春。
当别人业余时间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他放弃休息去学习。他的精力似乎永远也用不完:2013年,已经58岁的杨晋鸿开始张罗技师创新工作室,虽然过程困难,但却没想过放弃:“利用空余的时间自己去搞,正常生产工作安排好以后业余时间搞。别人在空余时间玩手机的时候,我们都在搞创新。”
杨晋鸿在模具改造上也颇有成绩,2015年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注塑机的模具改造,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杨晋鸿对这个成就非常自豪,不光是因为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实现了技术突破、获得了荣誉,更是为他工作了30年的延锋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公司的情怀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2019年4月30日,正在去青浦休假路上的杨晋鸿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称公司的阴模被压坏了。模具损坏会导致停产,而停产的后果,可能是每天高达几百万人民币的损失。接到电话的杨晋鸿没二话,立马取消了休假,飞往广州。经过20天的努力,阴模被修复完好。“不能停线,一停线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有一个社会效应,延锋的品牌就没了。我在延锋30年了,这不单单是钱的事情了。”
坚守本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杨晋鸿有着父辈的普遍品质:尽忠职守、为情怀奉献一生。
给后辈的建议
采访的最后,我们也聊到了关于技师培训的话题。带过团队、筹备过技师创新工作室,杨晋鸿有很多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首先,他说起了阻碍技师发展的因素:没有时间独立自主学习。“社会大环境下,他们的工作负荷太大,没有时间独立自主学习。”为此,他也给这些年轻人安排了培训,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同时也强烈建议大家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是建议大家多学一些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弱电知识和焊接知识:“这个社会电工技术很重要。我在17年专门办了一个电工培训班。为所有的模具人员上了3-4个月的课。现在的弱电知识很重要。不然适应不了以后的社会。焊接技术也很重要。当时我们还办了焊接技术的竞赛。”
尾声
从坐办公室到车间钳工、从中文系学生到技师,杨晋鸿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碰到困难,他不退缩,而是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没人支持,他就自己拉人脉提供平台;上班时间太忙,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无论遇到什么事儿,老杨都有自己的办法去化解。
说到自己成果的关键因素,他说:“人的基本功,耐得住寂寞,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