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方式在很多企业被推广运用,有的甚至已经推行十年以上了。虽然以丰田作为蓝本来衡量成功是有点遥远,但是起码有一点,精益生产顾问导师们达成的一致意见,那就是需要形成一种管理的结果,或者说取得的成果,有了这个成果,企业可以在今后自行、自动的推进精益了,形成可以自我驱动企业持续进步的基本管理机制。
如果仅仅是阶段性的推动一下(比如一年或者三年),然后领导不再要求,就熄火了,那就不能算真正的成功了。
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能做到自我驱动的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以下一些典型的标志:
01
有明确的年度精益规划
年度精益规划包括当前的价值流分析,未来价值流设计图。并且有对应的改善项目,以支持达到未来的价值流。该规划分解出的项目,有明确的团队,明确的项目管理规范,且项目实施按计划在开展。
这些项目,其实就是支撑达到公司生产目标的项目,所以应该是公司领导所重视的。很多公司实施精益生产、往往抱怨公司高层领导不重视,那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划,高层领导并不知道大家正在推进的这个精益管理变革,是否能帮助实现公司的目标,没有这样一个逻辑的支持,高层领导很难将心思花在推进上。
相反,如果有了明确的项目规划,层层展开,通过项目分解,让高层领导清楚的看到,只要这些精益项目顺利完成,公司的年度任务(销售目标、生产目标、交货目标、品质目标、成本目标等)就能完成,那这就是在帮助高层领导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过程中自然也会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没有理由不重视的。
根据多年的精益管理实施经验,笔者发现很多公司在推进时,未能取得高层领导的重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详细规划。
02
建立起初步的精益生产系统
对于离散型生产方式企业,初步形成拉动式生产方式。而对于连续流的生产方式企业、为了确保连续流的不间断,设备管理体系TPM系统基本建成。具体表现为:
首先,信息的传递,拉动的方式传递。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组装计划等信息的传递,都是拉动的方式。
其次,工厂布局,基本实现精益生产方式布局,包括设备布局、组装线布局等,采用了精益的布局形式,例如CELL方式,U型方式,Relay方式等。
再次,厂内物流基本实现精益的物流方式。物流规则明确、且有规律、超市与水蜘蛛被运用且运作规律化,厂外物流初步实现精益化。
03
有一套成熟的全员持续改善(Kaizen)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基本实现全员参与的持续改善,每个月的改善数量、改善涉及的人员、业务基本覆盖全公司。
该体系基本成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明确的改善提案流程,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改善提案,从提交到实施,有明确的流程规定,并且全员(从高层管理员到一线员工)都清楚的知道这个流程。
其次,有具体的改善提案点。现场生产班组、办公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改善提案提交点,这个点的特点体现在:可视化非常清楚、提案表格科学统一、小组每周每月提案情况一目了然等等。
现在有些公司提倡使用电子流程,改善提案在电脑里提交,审核等,虽然这样达到了无纸化的办公,甚至流程也变得自动化,不过我们还是建议需要有一个眼睛可以经常看到的具体的场所,这样可以不断刺激我们的大脑,提醒我们去思考改善。
再次,有明确的改善分享管理机制。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公司层面,需要进行改善的分享,有明确的分享管理机制。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个不是很重要;恰恰相反,这在推动精益的持续改善上,可以说第一重要的。
可以说所有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日本企业,没有一个没有完善的分享机制的。分享可以带来很多效果,比如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等等,而最重要的效果,就是形成一种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感觉工作在一个不断改善的企业文化里,这对改善的“持续”,是非常重要的。
04
员工管理精益化
精益生产方式里,员工管理有其一些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将精益生产方式发挥到极致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为了让Relay生产方式将生产综合效率发到接近100%,就需要多能工的管理,就有员工技能矩阵图Skill-Matrix。为了让拉动生产方式能顺利拉起来,就需要有技能认定管理。为了让员工在日常培训上能快速学习,就有了OPL等等。
这些精益员工管理的方法工具,其实就是人力资源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这个补充,重点在保证和提升员工的技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推进精益生产一定时间后,如果具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且较明显,那么可以说精益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初步形成了持续进步的文化。
要达到以上这个标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而有些企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当然,任何企业,只要系统的、有规划的推进精益,每一年都会取得非凡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