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指特别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生产有两大特征:准时生产、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正是因为两大特征,才能“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取越来越多的产出”。
一、准时生产
1、准时制是由大野耐一领导、首先由丰田公司发展出来的。准时制的目的是要消除各种没有附加价值的动作,同时达成一个去芜存菁的生产体系,以便更具弹性地去适应顾客订单的需求变化。
2、推行精益主要改善活动之一,是准时制。
3、精益生产又称准时生产、准时制、JIT。
4、杰弗瑞·莱克在他所著的《丰田模式》中论到丰田模式的14项原则。
第二项: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
第三项:使用拉动式生产方式。
这两项都是“准时生产”。
5、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在他们合著的《精益思想》中,把推行精益生产定义为5个步骤;
第三(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第四(拉动),都指准时制。
二、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1、推行精益主要改善活动之一,是提案建议制度,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
2、帮助人们积极参与改善,是推行精益的根本。
3、推行精益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系统,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4、推行精益的5个步骤,第5个步骤的基础,是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三、精益生产的核心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追求零库存、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人本位主义、库存是“祸根”。
1、追求零库存
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2、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精益生产方式成功的关键是把企业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的市场(顾客)需求和谐地统一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3、人本位主义
精益生产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a、充分尊重员工;b、重视培训;c、共同协作。
4、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5、库存是“祸根”
高库存是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较高的废品率和生产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现供货不及时的现象,库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缓冲剂”。但精益生产则认为库存是企业的“祸害”,其主要理由是:1、库存提高了经营的成本;2、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
四、精益生产的起源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20世纪5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日本国土小、需求复杂、劳动力获取困难,不适合采用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
由此,大野耐一开始寻求适合日本的生产方式,他最初采用的目视化管理法、一人多机等现场管理方法即是精益生产方式的萌芽。
五、精益生产的含义
精益生产中“精”表示精细、精良、精确,即少而精,企业只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除此之外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益”表示效益,即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产生价值增值、要对企业有利。
Womack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定义精益生产为: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系统相比,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产品以准确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六、精益生产的内涵
通过对系统的结构、人员的组织以及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进行变革,从而使生产系统可以非常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多余的东西精简,从而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具体而言,精益生产中的“精”指的是精良、精确,“益”指的是利益、效益等等。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间内生产出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以此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七、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
具体来说,精益生产理念提倡的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其以“消除浪费、持续改善”为理念,通过对生产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消除原材料的浪费,进一步完善操作程序、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缩短产品生产时间等持续减少企业运营中的非增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