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是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企业生产行政管理的一级组织。由若干工段或生产班组构成。
生产车间管理是制造型企业的管理核心内容,能否实施有效的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降本增效中最主要的一个核心就是: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比。
提高效率无非是:技术、设备更新、操作效率、管理这几个方面。
要想做到降本增效就得降低设备和人员的无用消耗,减少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效率。
生产操作上,取消不必要的工序、操作、动作,简化工作流程;
技术上,强化员工培训;设备上,用智能设备代替人工;
管理上,放权给员工,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管理,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生产车间降本增效实施方案
一、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车间员工降本增效意识。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大力宣传降本增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增强生产员工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二)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生产员工养成节约的习惯,从平日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滴水;积少成多。做到人人崇尚简朴节约,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
(三)关键提倡公司实施人性化管理,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的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这样降本增效才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一种短期的活动,而是长期的降本增效,企业在这样的降本增效中才能获得双倍的效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降本增效。
(一)加强对车间设备的维护工作,避免造成大修:保证设备的最佳性能,从而节约成本。
(二)严格要求生产操作人员,按照处方工艺投料,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生产过程中杜绝人为的差错造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严格执行有关尾料的回收,增加成品得率;严格加强生产用空白记录的发放,要求每个岗位的生产操作人员,认真按要求填写生产记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三)降低生产时的水电气使用量,每生产完一批次产品,要求生产操作人员及时通知锅炉停气:每天下班前要求每个岗位的人员检查水、电、气是否关闭,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现象,从而减低电力消耗。
(四)胶囊充填岗位,要求生产操作人员按每批中间体含量的最底线进行生产,从而增加胶囊的收得率。
三、数字化工具助力效率提升
传统的工厂每个信息只在部门内部流动,互相独立。想要了解其他部门的信息,需要通过电话、微信、线下会议等方式。
这种沟通效率非常低下、信息传递不准确,协同出现问题。
数字化生产执行系统,将公司所有部门信息数据打通,整个信息形成一个数据网。大家都在同一个系统内进行日常的工作管理,不需要进行多余的沟通,不需要一遍遍进行数据的核对。
生产上实现实时统计、实时分析、实时调整。
1、人员(设备)的产出统计
系统可以自动统计人员(设备)的产量、工时,不用人工统计,就可以得出人员(设备)效率。这些数据作为薪资发放的依据,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更强。
2、合格、不良率的自动统计
系统直接将生产数据汇总,计算合格、不合格率,并且图表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方便后续的改善。
3、设备停机时间的统计
统计设备停机时间、停机原因、根据停机记录形成耗损图表,方便管理员分析原因,优化生产、减少损耗。
企业一直在提倡降本增效,增效是根本,只要效率提上来了,降本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