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产方式通常被叫做大量生产方式,思维的出发点本质上是围绕自身企业内部的制造成本的逻辑,以大批量的方式进行整体的生产组织,在制造成本的计算上,似乎能有量越大质量越稳定、量越大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越低的效果,但在对应顾客的交付需要上比较迟顿,应对订单变化上不灵敏,往往需要比较大的库存量来对应,资产周转效果比较差,在市场多变的环境中,对企业经营不好。
精益生产方式,是以外部的市场和顾客为思维出发点,以实际的发货需求动态来驱动整体的生产组织,研发、采购、物流仓储、生产等环节连动响应,是后端拉动方式的生产组织做法,这样做,对应顾客需求比较精准,同时企业的资金周转成本是低的。
精益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区别根本在成本观上,大量生产方式着重制造成本,属于一种静态的成本观,精益生产方式着重资产周转成本,是一种动态的成本观;静态成本最后经常失真,动态成本能够反映实际。精益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区别具体如下:
1、客户价值
通常我们认为,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就是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然后将这个价值推销给客户。精益不止于此,它更希望通过持续的消除浪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价值传递给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它不止强调价值,更强调价值的时效性。
2、生产系统
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是根据主生产计划要求确定各材料的投入产出计划,再发出生产和采购命令,造成生产周期繁长,坚持的是被动的推动式生产方式。而精益追求的是主动的拉动式生产方式,计划只下到最后工序,通过看板来拉动整个需求在价值链中的流动。
3、组织及团队
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在强调明确的分工、严格的标准作业方法,强调各部门职能的专业化,在金字塔的层次里跨部门协作困难重重,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在各部门间推来扔去。此刻的精益会变革流程、重构团队,采用扁平的组织结构去赋予各业务的决策权,通过项目管理和小组活动解决跨部门、跨层次的沟通问题,消除彼此的指责和抱怨。
4、生产方式
以前企业面对的需求是大批量的生产单一产品,流水线上各项作业相互独立、只有在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好的效率。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我们的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过度,不稳定性较高,此时精益生产推动的是不间断的“一个流”,实行单件生产、单件流动,以减少工序间的在制品实现顺畅生产。
5、人员管理
潜意识里,大部分人会觉得制度考核、奖惩是最好的管理武器,这种模式下员工都在制度下被动的工作。精益希望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培养多能工、提案制度、小组活动等提升员工自主工作的程度,尽可能挖掘全员潜力,最终实现少人化。
6、企业目标
通常,KPI是一大法宝,若干的生产指标,所有的执行都是为了指标的被动达成。客观的讲,这确实是管理需要达到的目的,但精益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精益追求完美,零缺陷、零库存......树立永不满足的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和执行的潜能。
7、企业文化
追求高产、优质,按产量计件,按质量考核,员工之间人性的一面比较淡薄,这使得个人主义泛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团队合作,最终增加管理的难度。精益通过建立持续改善的文化提高员工的归属及团队精神,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通过健全的激励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希望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显示了比传统生产方式更为优秀的特点。改变了品质控制手段;消灭(减少)了各种缓冲区;增加了职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训职工并与职工交流;仅在需要的地方采用自动化;精益组织结构。